民国时期,有一个叫“崔树发”(外号崔蹶子)的商人在铁岭购置了一处杂货铺子经营黄烟,商号叫“崔大杆”烟店。铺子虽小,但买卖做的活,客从八方来。
铁岭属辽宁省,当时的辽宁人都习惯吸食旱烟,而且对吉林蛟河生产的黄烟特别喜爱。因此他特制一个超级大的铜烟袋锅、拳头大的烟袋咀,五尺长胳膊粗的大烟袋杆,并在烟袋上吊着用老红布制成的一片片类似捆把的烟叶做幌,挂在匾额之上。“崔大杆”商号的来历就由此得名。同时,在窗前货摊床上,立一只燃烧的一寸粗三尺高一颗纸卷烟。这只燃烧的卷烟,冒出的香味扑鼻,丝丝缕缕,招引众多顾主和游客观奇。外地人一看这烟的特点,都要顺便买几把带回去尝新。不尝不知道,一尝真奇妙:烟劲柔中有冲,烟味正,还不截火。人过留名,货过留声。有到铁岭城办事的人,都会来这里买几把蛟河烟。
时间长了,崔大杆烟店买卖,越来越兴隆,越来越发展。从一个小烟店,一跃变成了一个大烟店。铁岭城的人们,亲眼看到崔蹶子靠卖蛟河烟发了财,许多人也都纷纷经营起烟店生意卖蛟河烟。开始时,这条胡同只有崔大杆一家卖蛟河烟的烟店,后来就增加到五、六家。两年之后,铁岭城里经销蛟河烟的业户发展到20余家。卖蛟河烟的多了,配套的小杂货店也应运而生:有卖烟袋锅烟袋咀的;卖大中小烟袋杆的;长的烟袋杆有五六尺的;还有卖各式各样烟荷包的,有粗布做的,有花布做的,有绸缎绣花的;还有各式各样皮革品,包括牛皮、马皮、狗皮,不透雨不返潮,毛朝外的鹿皮等等。把一个背胡同变成了热闹街。
崔大杆卖的蛟河烟,何以这么大的吸引力,其特点很多。其中最大的特点, 其他烟所攀比不了的, 就是不截火这个特点。有一天,有几位中年汉子,亲眼看到崔大杆摊床上立的那只大卷烟,下牛毛雨时,还在喷云吐雾,使人吃惊,其中一位上前搭话道:“我们是沿海打鱼的,就需要不怕湿潮的烟,我们一次可买一千斤你有货吗?”,“有!别说一千斤,二千斤也有!再多,我们可以从蛟河产地给你们直接发货,我们那边有外柜。那几位汉子说:“咱们立个字据:每个月200斤,我们自己来取货。”崔老板说:“那得订准日期哟!” 那几个汉子说:“每月的初一吧。”。“咱们说话可得实打实凿,初一那天你们不来,那我就外卖喽。“一言为定,我们不来取货挨罚,你没货耽误我们用,得包赔我们损失!”。当即成交,写上恁据,各执一份。
后来,沈阳和抚顺等城,先后又来了好几家订货商,和崔老板签订了“蛟河烟〞的买卖契约手续。为了满足购货者的需求,“崔大杆〞杂货铺的外柜(采买员)扩大了进货渠道:先后从蛟河和米连(白石山)等地,运往沈阳、抚顾、大连等地10余个车皮,盈利巨大,从一个不显眼的小杂货店,变成了赫赫有名的大杂货商号。
东北沦陷时期,“崔大杆”商号的经营有些不景气,但尚能维持开业,有时还能盈利,处于中等经营状态。
1940年,伪满傀儡当局公布 《农产品交易场所法》之后,规定烟草不准上市自由买卖,统由兴农合作社收购,“崔大杆〞商号所经营的“蛟河烟”断绝了进货渠道,之后,由公开贩运,变为地下偷运。货源短缺,物价飞涨,各行各业经济萧条,购买力低下,“崔大杆〞商号维持到1944年倒闭停业。